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70%~80%的内异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包括痛经(继发性,进行性加重)、慢性盆腔痛、深部性交痛、肛门坠痛等,是内异症患者最常见也最痛苦的症状,长期周期性的剧烈疼痛给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困扰。本文根据最新发布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指南》,整理相关诊疗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诊断要点
(1)病史
有进行性加重的继发性痛经病史,或有不孕史,或有剖宫产、人工流产等手术史。
(2)症状
痛经(继发性,进行性加重)、慢性盆腔痛、深部性交痛、肛门坠痛、排便痛等,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3)妇科检查
子宫多后倾固定,附件区可扪及活动度欠佳的囊实性肿块,阴道后穹隆、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痛性结节,阴道后穹隆紫蓝色结节。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査(盆腔超声、CT及MRI)可发现内异症病灶或未见异常。
(5)实验室检查
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可能升高,重症患者更为明显,CA125诊断内异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
(6)腹腔镜检查
是内异症的手术诊断方法,可以对病变部位及范围进行探查,并能获得病变组织以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7)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鉴别诊断
注意与原发性痛经、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包块、卵巢恶性肿瘤相鉴别。
3、子官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辨证分型
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疗原则
推荐意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经期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非经期针对病因,调节脏腑功能。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评估疼痛程度的变化,药物治疗无效可中西医结合或考虑手术治疗。
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法和方药
3、治疗子官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中成药
4、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1)中药保留灌肠
推荐意见1:化瘀散结灌肠液保留灌肠联合中药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湿热瘀阻证(证据等级:C,弱推荐)。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川牛膝、三棱、莪术、丹参、鳖甲、龟甲、木通、连翘、金银花。
用法用量:直肠给药,50m/次,1次/d。令患者排尽残留粪便后,取侧位用肛管插入直肠12~14cm,缓慢推入。拔出肛管后卧床30min,10d为1个疗程,间隔3~4d后,继续第2个疗程。
禁忌:孕妇及月经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药液在常温25~37℃下注入。儿童及老人慎用。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荐意见2:中药保留灌肠单用或联合西药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C,弱推荐)。
选用活血祛瘀、消癥止痛类中药: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红藤、败酱草、虎杖等,加水煎至100mL,温度39~41℃,于每晚灌肠,尽可能保留30min以上,1次/d,月经期禁止灌肠。
(2)针刺
推荐:针刺联合中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C,强推荐)。
取穴:子宫、关元、气海、三阴交、大赫、地机、太溪等。
操作: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月经前3~5d开始,连续7d,治疗3个月经周期。
(3)温针灸
推荐:可选用温针灸治疗(证据等级:C弱推荐)。
取穴:关元、子宫、三阴交、天枢、次髎、足三里等。
操作:针刺后点燃艾条并插在针柄上,直到艾条燃尽,治疗3个月经周期。
(4)耳穴贴压
推荐:可选用耳穴贴压联合西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D,推荐)。
选取耳穴:子宫、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皮质下。
(5)灸法
推荐:灸法单用或联合西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D,强推荐)。
取穴: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
操作:经前1~2d开始,隔日1次,每次施灸20~30min,治疗3个月经周期。
5、子官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预防与调护
推荐: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调节情志;经期注意保暖,避免感寒着凉;注意饮食,忌过寒过热或饮食偏啫;预防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排出不畅的疾病;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的种植。
参考文献:中华中医药学会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指南起草组,陈景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指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5):250-258.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4.05.049.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