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是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下降,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且近几年在我国有年轻化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上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增高的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病因也是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
因此,了解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评估量表、诊断、治疗、预防及管理等至关重要。
脑梗死指的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坏死和软化,又叫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0%,而脑梗死在临床上分型较多,如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等,不同的脑梗死其病因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根据病变范围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及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因此有必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及时诊断和管理,促进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减少复发。在进行诊断的时候,通常需要运用到一些量表,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脑卒中是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定义综合征,近些年来,脑卒中已经成为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脑卒中在临床上可分为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以及体征也不一致,而牛津郡脑卒中项目分类量表的运用有助于患者的诊断。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8%。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为1.5%~3.2%,1年的病死率为3.4%~6.0%;病后3个月致残率为14.6%~23.1%,1年的致残率为13.9%~14.2%。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率为6.5%,病后1年卒中复发率为10.3%。由此可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许多患者出现残疾甚至死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抢救患者前进行评估与诊断格外关键,为后续的抢救提供了重要信息。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占新发卒中的69.6%~72.8%,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自2018年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强调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包括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早期实施二级预防措施,以及尽早开始康复流程,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廖张元主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急救
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因此,早期识别和快速反应是处理急性脑卒中的关键。对于急性脑卒中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本文中我们采访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廖张元,廖主任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症状、识别以及院前急救的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急救。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又称为脑梗死,一般是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不足,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的69.6%-70.8%,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病因,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脑梗死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于迅速采取合适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脑梗死的诊断方法、影像学技术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以提高大家对脑梗死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恢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和改善预后。虽然与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occlusion,LVO)相比,中等血管闭塞(mediumvesselocclusion,MeVO)所致AIS的脑缺血范围较小,但依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近年来,随着对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MeVO的治疗逐渐受到重视。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8%。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为1.5%~3.2%,1年的病死率为3.4%~6.0%;病后3个月致残率为14.6%~23.1%,1年的致残率为13.9%~14.2%。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率为6.5%,病后1年卒中复发率为10.3%。由此可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许多患者出现残疾甚至死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及时、恰当的治疗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刘红梅教授专访: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及中西医结合诊治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随着近年来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逐步增高,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脑病科主任医师刘红梅教授,刘教授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目前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当患者发病后能够迅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以尽快为患者找到适合血管再通治疗方式如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早期目标是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最有效的恢复脑血流的措施,越早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越高。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早期的正确诊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一起看看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吧。
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且我国终生卒中的患病风险位居世界首位,其中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中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因此,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今天我们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为大家整理出八张图,供大家参考学习。由于各地区的医疗水平不同,所以需要大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有效制定个体化的最佳诊疗策略。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cerebraldiseases),是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由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常需要通过介入手段恢复脑组织血运,文本就来对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做一个简单介绍。
2010年我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标化的TIA患病率为2.27%,知晓率却仅为3.08%,在整体TIA人群中,有5.02%的人接受了治疗,仅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预计全国约有2390万TIA患者,这可能意味着TIA已成为中国脑卒中沉重负担的重要推手,因此短暂性脑缺血的规范诊治十分重要,本文中我们就来谈一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断及治疗。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将对脑梗死的几个常见类型及其治疗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70%。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的病死率为5%~15%。在存活的患者中,患者的致残率为50%。由此可见,一定要尽早开始处理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并发症,包括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梗死后出血转化、癫痫、肺炎、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压疮等,专业医生在迅速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后,会给予患者最适合的并发症处理方法。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首次将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明确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范畴,并强调了降胆固醇治疗对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TIA风险的重要意义。降低胆固醇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这两种方式均是目前重要的降脂手段。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为了促进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以及减少患者的复发,需要及时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管理。那么我们该如何管理呢,一起来看看吧。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我国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约83%为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约为9.6%~17.7%。有效的预防策略是减少患者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来谈一谈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
脑卒中是一种重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卒中,二是因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这些脑卒中的主要特点是患者会突然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从局部到全身都可能受到影响,是由脑部血管损伤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其中,大脑供血不足型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占所有脑卒中的60%到80%。这种疾病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五个显著特点,它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要讨论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特别是这种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类型。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头号挑战。其中,缺血性脑梗死作为脑卒中的一种主要类型,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识别与治疗方法,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识。
脑梗,这一神经系统常见的严重疾病,给无数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负担。其发病原理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细胞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在众多脑梗的诱因中,高血压无疑是最重要且常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于高血压人群而言,预防脑梗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高血压与脑梗塞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手指的异常来早期识别脑梗塞的风险,并提供预防措施。
林女士,35岁,外企职场精英,但近期频频出现头晕、头痛、哈欠连连的症状。起初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结果却晕倒在工作场所,令人担忧。经医生检查,发现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原因是颈椎变形和长期熬夜。这个情况提醒我们,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危险信号,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想象一下,城市的主干道突然堵塞,车辆无法通行,整个城市陷入瘫痪。这就类似于“脑梗死”发生时,大脑所遭遇的情境。当脑部血管发生堵塞,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受损,就像城市失去了生命力。
秋冬季节天气变化无常,是很多流行疾病的高发时期,而像心脑血管疾病也会频频登门,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脑溢血和脑梗死相关的新闻报道。那么这两种疾病有什么区别呢?该如何预防?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占位性(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压迫等)以及无症状性脑血管病(即无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病,如未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的急缓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卒中(stroke)]和慢性脑血管病(如血管性痴呆、慢性脑缺血等)。
编辑|麦麦
排版|麦麦
审核|梓霖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