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常见核医学显像检查

放射性核素诊疗(即核医学技术)是将放射性核素运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技术,其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核医学技术在近50年,特别是近20年来,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核医学影像技术也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PET发展到与CT、MR等成像技术融合而成的混合成像技术,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就来简单介绍常见的5种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一、脑血流灌注显像

1、基本原理

脑血流灌注显像是应用分子量小、不带电荷的脂溶性显像剂通过血脑屏障后,在脑内随血流灌注固定分布。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与局部脑血流呈正比,局部脑组织放射性分布即反映了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在体外用SPECT进行脑断层显像,经图像重建处理后可获得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断层影像,显示大脑、小脑、基底核和脑干等各个部位局部血流量的影像。

临床常用的显像药物为锝99mTc-双半胱乙酯(99mTc-ECD)和13NH3,这两种显像药物可透过正常血脑屏障,显像剂摄取量与局部脑血流量正相关。

2、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引起局部脑血流量改变的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目前主要用于脑血流储备评价与癫痫定位诊断。

手术切除致痫灶是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方法之一,99mTc-ECD显像可以准确定位致痫灶。致痫灶表现为发作间期低灌注区而发作期高灌注区,较正常大脑皮质变化差异明显,对结构影像阴性长程视频脑电定位困难的患者尤为重要。

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1、基本原理

葡萄糖是脑细胞能量代谢底物,脑组织可摄取葡萄糖类似物18F-代脱氧葡萄糖(18F-FDG)。除视觉分析外,可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参数包括脑皮质标准摄取值(SUV),左/右大脑SUV比值、大脑各叶与小脑SUV比值和葡萄糖代谢率等,可反映局部脑区功能。

2、临床应用

18F-FDGPET显像应用广泛,主要有以下用途:

(1)致痫灶定位:在癫痫发作期和发作后的短时间内,局部神经元放电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病灶摄取18F-FDG增加,从而造成病灶局部放射性分布增强。不过致痫灶在发作间期18F-FDG显像呈低代谢,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不如发作期血流灌注显像。

(2)以痴呆和/或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严重程度评估、疗效观察等:不同类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18FDGPET图像有差异。但需注意,18F-FDCPET图像特征性代谢表现仅可作为临床诊断支持性证据,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

一般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表现为颞叶代谢减低,后扣带回代谢减低是诊断早期AD敏感指标。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基底节变性(CBD)等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18F-FDCPET图像基底节区和不同区域皮质的代谢均有异常表现。

(3)脑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分级、疗效和预后判断及复发或残存病灶的诊断。

(4)其他:精神疾病研究,药物成瘾、酗酒、脑外伤、脑血管病等的脑功能评价。

三、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

1、基本原理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多巴胺能神经递质或配体显像。静脉注射多巴胺类物,多巴胺受体配体及多巴胺转运蛋,与多巴胺受体或转运蛋白特异性结合,通过SPECT或PET显像,灵敏、直接观察脑内纹状体区多巴胺受体或转运蛋白分布、密度、亲和力和功能变化。

2、临床应用

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在临床主要用于帕金森病痴呆(PD)的早期诊断及PD和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PD患者纹状体摄取显像剂不同度减低,通常从尾侧发展至头侧,早期常偏侧性。但需注意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多系统萎缩(MSA)、皮质基底节变性(CBD)等可出现双侧纹状体摄取减低,难以与PD鉴别,因此,多巴胺能受体显像可作为PD的排除诊断方法。多巴胺能显像常与18F-FDGPET联合用于PD或其他运动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四、β-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的PET显像

1、基本原理

AD的两大病理变化为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和异常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

Aβ显像剂包括11C-PIB、18F-florbetaben(AV-1)、18F-florbetapir(AV-45)等,tau蛋白显像剂是18F-T807(AV1451),是临床唯一可定量与可视化Aβ与tau蛋白的检查方法。

2、临床应用

Aβ蛋白PET显像是目前公认的评估活体病理Aβ蛋白脑内沉积的影像学方法。Aβ蛋白PET显像可为AD临床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预测转归,以Aβ蛋白靶向治疗药物受试者选择等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AβPET显像可鉴别AD与额颞叶痴呆,但难以鉴别路易体痴呆和脑淀粉样血管病。

Tau蛋白显像在诊断AD方面的研究发现,多种tau蛋白显像剂的临床研究显示脑内tau蛋白异常沉积在AD中有特定的表现,主要位于内侧颞叶、外侧颞叶和顶叶,并且与病理学上报告的脑区相符。在既往tauPET显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tau蛋白在内侧颞叶的沉积可能是早期诊断AD的特征性脑区。

tau蛋白PET显像可评估AD患者疾病进展程度,但需注意与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的tau蛋白病(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等)相鉴别。Aβ与tau蛋白显像常联合应用。

五、脑脊液间隙显像

脑脊液间隙显像(cerebrospinalfluidimaging)反映脑脊液生成、吸收和循环的动力学改变,包括脑池、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显像。

(1)脑池显像:显像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后,混合在脑脊液中并参与脑脊液循环,反映脑脊液生成、吸收和循环的动力学改变。

(2)脑室显像:将显像剂注入侧脑室,观察脑室形态、大小以及脑脊液流动状况。

(3)蛛网膜下腔显像:显像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后,不同时间连续观察脑脊液流动状况,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临床上主要用于不同类型脑积水、脑脊液漏、椎管阻塞的辅助诊断。

脑脊液间隙显像的临床主要应用于: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脑脊液漏的定位;脑脊液分流术后评价;梗阻性脑积水梗阻部位的定位等。

参考文献:

[1]王伟,罗本燕.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199-202

[2]张慧玮,左传涛.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PET显像在痴呆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7):813-817.DOI:10.13406/j.cnki.cyxb.002800.

脑血管病
您可能还关心

相关推荐

脑血管病遗传吗 脑血管造影后多久可以下床 脑垂体瘤有什么症状 脑血管病抑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血管畸形能根治吗 75岁低密度正常值范围 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原因有哪些 脑血管造影有必要做吗 75岁低密度正常值范围 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的病因是什么 脑血管狭窄能治好吗 慢性脑血管病怎么检查出来 脑血管病属于什么科的疾病 脑血管狭窄的症状有哪些 什么是脑血管病后抑郁 为什么冬天容易发生脑血管病 常见的脑血管病有哪些类型 得了脑血管病怎么办 脑血管病的症状有哪些 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治好吗 哪些脑血管病患者适合做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