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是生物亿万年进化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也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体系。那么脑是如何产生感觉、意识、动机和情绪的?如何学习和记忆的?如何控制行为的?如何自我修复和功能代偿的?这些问题一直是科学家面对的挑战性问题,可以说大脑的健康与人类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2023年7月22日是“世界脑健康日”,为促进脑健康科学的普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大脑相关认知障碍、脑血管病与抑郁等重大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的筛查及预防。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认知障碍又称认知缺陷,会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和平时生活质量。患者可同时出现性格、情绪改变,异常行为等表现。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认知障碍的诊断及筛查非常困难,尤其是目前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不足难以及时确诊,也因此无法尽早干预,很多患者发现时已进展至痴呆状态。
认知障碍的类别包括记忆障碍、视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计算力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而能导致认知障碍的病因也很多,可能是疾病所导致如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变性、路易体痴呆,也可能是外伤、中毒等原因引起。认知障碍并不意味痴呆,但认知障碍有可能会痴呆患者必须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认知域受损,并导致患者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明显减退。
目前认知障碍的常用确认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评估、生物标志物检查、PET显像检查。临床常用的评估量表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以及定向-记忆-注意测验(BOMC)、简短精神状态问卷(SPMSQ)、认知能力筛查量表(CCSE)、七分钟痴呆筛查测验(7MS,包括言语流畅性、定向、图片回忆、画钟测验等)。在经过相应的评估后,在医生指导下可做进一步的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查等。
通常认知障碍疾病的预防主要从可干预的因素入手[1],如控制血压、血糖,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锻炼。因为目前有观点认为睡眠障碍以及部分精神疾病会影响大脑认知功能,建议长期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时及时去医院检查。
脑血管病具有四高的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因此要及早进行疾病筛查。通常45岁以上、肥胖;常年吸烟、运动少;有家族脑血管疾病史;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疾病或血脂异常等人需注意定时体检。有家族脑血管疾病史或有过心脑血管病史者更应重视。
通常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活方式等。
表1: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2]
血压测量建议:35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有高血压和/或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1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血糖监测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大于等于40岁时开始筛查。对于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1次。应做到控制目标个体化,推荐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
血脂监测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otal15cholesterol,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测定。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并评估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风险。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建议:建议对超过40岁的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脑卒中家族史)筛查;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大于等于3个)做颈动脉彩超检查。不推荐对低危人群常规进行筛查。
心脏病: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心源性栓子造成的,约40%的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可能是心源性脑卒中。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且出院时及发病6个月后预后也更差。建议首次就诊的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推荐主动进行心房颤动筛查,除心房颤动外其他类型心脏病也可能增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的风险,如:左心房血栓、原发性心脏肿瘤,同时急性冠脉综合征、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等患者发病的风险及概率也较高,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筛查。
中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及抑郁症容易被人忽视,而有时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等疾病的早期症状又容易和精神疾病混淆,因此建议家中老人出现性格改变或脾气变得古怪时应前往医院就诊。目前精神疾病的筛查应对身体进行检查,排除躯体及大脑的相关的病变后,需针对患者本人及家属详细问诊后进行相应的量表评估。精神疾病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及治疗,确诊后需定时去医院复查,减药及停药也需专人指导及建议。
脑健康是身体健康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关键一环,一旦出现问题,人的正常生理机能就会失控,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建议大家对大脑的健康多多关注,同时建议定时体检、调整生活习惯及作息时间,加强营养增强体育锻炼,通过这些可以干预的因素让大脑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彬彬,张媛媛,贾建军.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可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21(12):888-891.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2021》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