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导致血红蛋白降低的一种病症。其原因主要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药物或毒素引起的溶血以及感染等。
-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这类贫血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红细胞结构或代谢异常,使得红细胞寿命缩短而被过早破坏。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则是因为红细胞呈球形,不易通过微循环,导致红细胞在脾脏中被破坏。
- 新生儿溶血病:这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的一种疾病。常见的是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当胎儿红细胞与母体抗体结合后,可能会被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导致溶血。
- 自身免疫性溶血:这种情况下,机体自身产生抗体攻击自己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这种抗体可以是温抗体(在正常体温下活动)或冷抗体(在较低温度下活动)。自身免疫性溶血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
- 药物或毒素引起的溶血: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引起红细胞破坏,这种溶血通常是剂量依赖性的。毒素如铅、苯等也可破坏红细胞结构,引起溶血。
- 感染: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
日常注意事项包括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和毒素,预防感染,合理安排饮食,补充富含铁质和叶酸的食物,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及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