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盆底肌肉、韧带等支撑结构损伤或功能减退,导致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其主要原因包括: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加、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盆底肌肉薄弱及神经损伤。
- 分娩损伤: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或使用产钳助产时,盆底肌肉和韧带可能会受到过度牵拉或撕裂,导致盆底组织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会影响盆底的支撑功能,使得盆底肌肉变得松弛,无法有效控制尿液的排泄,从而引起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
- 长期腹压增加:慢性咳嗽、便秘、肥胖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状况会导致腹压长期增加。这种持续的压力作用于盆底组织,会使其过度伸展和疲劳,最终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引起盆底功能障碍。
- 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会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的胶原蛋白减少,组织的弹性和力量下降。这种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削弱盆底的结构,使其更易发生功能障碍。
- 盆底肌肉薄弱:如果女性在年轻时没有进行足够的盆底肌肉锻炼,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盆底肌肉天生较为薄弱,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肉的力量会进一步减弱,难以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 神经损伤:盆底的功能不仅取决于肌肉和韧带的结构完整性,还需要神经系统正常调节。如果盆底神经受到损伤,如手术、放疗或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盆底肌肉的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尿失禁或器官脱垂等问题。
为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期腹压增加的行为,如便秘、咳嗽等,同时加强盆底肌肉锻炼,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时治疗尿路感染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