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在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发生猝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的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
高血压时间太长可导致脑血管形成血管瘤。当血压在某种情况下突然急剧升高突破脑血管的压力极限时,血管瘤破裂出现脑出血。当出血压迫脑的心血管中枢或呼吸中枢时,可引起猝死发生。
如肺栓塞,多发于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人群,在诱因与血流突然改变,如久病、长期卧床、突然活动或用力排便等导致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从而引起猝死。此外,哮喘患者气管痉挛,如果痉挛持续不能缓解,气流进出气道受限,会出现缺氧,由于气道狭窄,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排出,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可导致全身酸中毒,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加重组织缺血缺氧,也会引起猝死的发生。
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是其常见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患者的整个腹部都会有痛感,而且会有压痛感,还会出现黄疸、呕吐、恶心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会出现休克、猝死。
有的人可能会不注意就接触到过敏源导致过敏现象发生。有的过敏严重的话会出现休克现象,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猝死。
又称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此病多见于17-40岁的青壮年人群,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如暴发性紫癜,以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此病好发于儿童,发病迅速。
如电击、雷击或溺水等,电击和雷击可因强电流引起猝死;溺水则因氧气不能进入体内进行交换而发生窒息引起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