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检测出排卵期可以有效的提升受孕几率,排卵试纸是最常用的简单快速测排卵的工具。使用方法也是非常的简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验排卵试纸的检验原理。
检验原理
本试剂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和胶体金标记技术,是由分别固相有鼠抗a-LH单克隆抗体(检测线)和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对照线)的硝酸纤维素膜,预先吸附有胶体金标记鼠抗β-LH单克隆抗体的玻璃纤维等其它辅料依次粘贴制成。
检测时,尿液标本中的LH与试纸样品垫端预先固相的β-LH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结合成结合物,该结合物随着膜的毛细管作用向上迁移到检测线(T)区,与膜上的a-LH抗体起反应,出现一条红色条带,无论标本中是否存在LH,当液面继续迁移至对照线(C)区时,该区必定会出现一条红色条带。检测线区(T)红色条带的颜色如果比对照线区(C)红色条带的颜色深或相近,则提示阳性结果,表明被测者正处于排卵期;检测线区(T)红色条带的颜色如果比对照线区(C)区红色条带的颜色浅,则提示阴性结果,表明被测者不处于排卵期。对照线区(C)内所显现的红色条带是判断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我们根据排卵试纸的原理来找出最适合排卵排卵试纸检测排卵的方法,那就是在月经结束后的一周,每天使用排卵试纸检测一次,如果发现排卵试纸起强阳逐渐增强,就要加强检测的频率,最好能够每4小时测一次。如果对比试纸发现,排卵试纸开始减弱,并且迅速转弱了,那说明即将排卵了,就可以安排行房。排卵试纸转弱后的24-48小时内一般就是排卵的时间范围。
预期用途
本试剂用于体外定性检测妇女尿液中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含量变化,从而确定排卵时间及妇女月经周期中的“安全期”,达到选择受孕最佳时机或使用“安全期”避孕的目的。
正常的女性每月均会排卵,一个卵子在卵巢内成熟后,从卵巢排出,经由输卵管输送到子宫,怀孕过程是通过一个成熟的卵子在输卵管中与精子结合所形成的。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约可存活24-72小时,而一个卵子适宜受精的时间只大约在排卵后24-36小时,因此在排卵前2-3天及排卵后1-2天为易受孕期,即排卵日前后共4-5天内为易受孕期,本试纸能可靠检测出LH的峰值水平,使女性能预知最佳的受孕或避孕时间。
样本要求
1 本试剂使用人尿做为检测样本。
2 用洁净,干燥容器收集尿液,一天之内的尿液均可检测,但通常不可使用晨尿。收集尿液的最佳时间是月经结束后一周的早上10点至晚上8点,在连续几天的检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测试那几天的的每天的同一时间的尿样为好。
3 尿液若呈现可见的混浊状,需先离心、过滤或待其沉淀后取上部清液检测。若不能及时检测,尿液样本可在室温下存放4小时或在2-8℃冷藏存放48小时,长期保存需冷冻于-20℃,忌反复冻融。
4 添加0.1%叠氮钠作为保护剂对检测结果不产生影响。
5 收集尿液前2小内应减少水份摄入,因为稀释了的尿液样本会妨碍LH峰值的检测。
使用方法
1.一般正常月经周期是28天,下次月经来潮时往前推14天为排卵日,一般从排卵日第11天开始测试,一直测试6天。但并不是每个女性均在月经中期排卵,测试6天期间可能都没有出现阳性结果。部分女性有时受环境、情绪及劳累影响,可能会提前排卵。
2.收集尿液前2小时应减少水分摄入,因为稀释了的尿液样本会妨碍LH峰值的检测。
3.应观察和记录测试期间检测线色度的变化,若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是检测线色度开始下降,也可作为LH峰值。
4.试纸应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反应结果,30分钟后无效。有阴性检测结果,检测线的位置可能会出现一条浅浅的色带,隔一段时间后再观察。
5.使用前不能使试条受潮或触摸反应膜,罐装试条取出试条后请立即把罐盖盖紧。试条应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后请勿使用。
6.尿液中的HCG会干扰试纸的检测结果,因此排卵试纸不适用于怀孕的女性,如果持续几天均出现LH的高峰,应先检测是否怀孕。
7.目前,尚未见到一般常用药(如感冒药、抗生素、止痛药等)影响测试准确性的报告,但若注射或服用含有HCG等的药物则会影响。
结果解释
阴性结果
仅在对照线区出现一条红色条带或检测线浅于对照线。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即对照线显色,检测线不显色,表示无排卵;出现两条红色条带,检测线比对照线明显浅色,表示尿液中LH尚未出现峰值,必须持续每天测试。
阳性结果
出现两条有色条带且检测线等于或深于对照线的显色。表明已出现LH峰值,表示将在24-48小时内排卵。
无效结果
当对照线区内未出现有色条带,表明试验失败或试剂失效。在此情况下,应再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新的试剂条重新测试。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应当立即停止使用该批号产品,与当地的经销商和/或生产商联系。
关于验就介绍到这里,现在大家知道排卵试纸应该怎样正确使用了吧,怀孕的女性是不适合使用排卵试纸的。
文献参考:
1.郭燕 - 《婚育与健康》 - 2009
2.任英 - 《婚育与健康》 - 2009
3.温萍 -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