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阴道炎,大家可能都觉得“小毛病”,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做试管婴儿的女性来说,阴道炎可能是不能演说的痛,因为它可能是阻碍自然怀孕的罪魁祸首哦!
让女性患上恼人的阴道炎的病原体有很多种,到底哪种会影响怀孕呢?会不会在影响女性生育能力的同时也会破坏男性的生育能力呢?
阴道炎对女性的生育能力的影响
阴道炎会影响怀孕吗?
严重的阴道炎症常常导致不孕,因为大量的白细胞和泡沫状白带使精子的运动发生改变,不能到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阴道有炎症时,脓细胞可以吞噬精子,降低精子活力,缩短精子寿命,病原微生物(如淋球菌,衣原体,滴虫,真菌等)可直接吞噬精子,还可使精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此外,由于交叉感染,男方会因感染而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直接影响精子的质量,降低受孕率,甚至不孕。怀孕后的阴道炎如果不治疗,也可能会导致流产,早产和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等。因此若女性患有阴道炎,应及时治疗,对生育力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不孕。
2哪种病原体可以影响怀孕?
经过大量实验证实,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是引起不孕或者导致不好的妊娠结局的原因。
滴虫性阴道炎即阴道内存在具有致病能力的阴道毛滴虫,这种滴虫平时就寄生在阴道皱襞中,每时每刻都在等待机会对阴道发动进攻,一般在月经后,阴道的环境比较适合它生长,迅速繁殖后发病。阴道毛滴虫科通过吞噬精子影响精卵结合,并且改变阴道内免疫环境而导致不好的妊娠结局。它还是别的病原体的帮凶,帮助有害病原体侵袭女性生殖系统,导致不孕。
另外一种就是细菌性阴道病了,细菌性阴道病是原本对阴道有益的乳酸杆菌遭到一群有害菌的迫害,不得不暂时隐退的疾病。它自身会导致宝宝生存的“房子”患上炎症,也可以导致胎膜早破、早产,也可在某些因素(如分娩、手术、流产)的诱导下引起输卵管损伤、阻塞,引起输卵管性不孕。
3得了阴道炎可以怀孕吗?
患了阴道炎,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在怀孕之后,很容易会导致胎儿被感染,如果在感染之后,皮肤上会出现红斑疹,脐带上出现黄色针尖样斑,若胎儿从阴道分娩,则有2/3的新生儿发病,出现鹅口疮和臀红,因此还是在治愈后再怀孕比较好。
阴道炎常常引起新生儿的感染,因此在孕前、孕期应该治疗阴道炎。不同病原引起的阴道炎的治疗方法不同,应该在查到病原微生物后,针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4孕期阴道炎用药会影响胎儿吗?
有些人担心孕期用药治疗阴道炎的话会殃及腹中宝宝的健康,从而拖着不敢去医院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孕期用药虽然是一个比较谨慎的问题,但是孕期慎用药并不等于孕期不能用药,当确诊是患有阴道炎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规范地使用对胎儿毒性小的外用药物,孕期阴道炎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治疗的话,可引起其他病菌的混合感染,进一步引起宫内感染,病菌继续上行感染的话还可引起胎膜早破而引起早产等。
5准备做试管婴儿之前发现有阴道炎该如何治疗?
阴道炎的症状是外阴瘙痒,且瘙痒症状时轻时重,瘙痒严重时坐卧不宁,炎症较重时还可能出现排尿痛、性交痛等。对女性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做试管婴儿前有阴道炎症时,需要找出致病因针对性用药,具体治疗手段如下:
1、服用抗菌素造成的阴道炎:服用抗生素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致病的细菌病源体就可能繁殖,会导致局部的霉菌性阴炎发作。
2、不洁性生活引起的:女方有症状者至少有10%的男方患有霉菌性尿道炎,应同时给予合理治疗以防交互感染。
3、间接接触传染:接触被霉菌患者感染的共厕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洁卫生纸,都可以造成传播。
4、过度讲究卫生:有些女性为了保持卫生经常使用药用洗液来清洗阴道,这样很容易破坏阴道的酸碱环境,反而容易感染上念珠菌性阴道炎。
阴道炎会破坏男性的生育能力吗?
有人在男性身上也发现了阴道毛滴虫的踪迹,它也会悄悄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它可以引起男性前列腺炎和生殖机能失调(如阳痿、早泄、不射精等),而且滴虫释放的酶可以抑制精子的运动,影响生育能力。
能破坏小小精子的还有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若感染女性,就是大家熟悉的霉菌性阴道炎,但是这种阴道炎并不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因为男性也可以感染白色念珠菌,它和它活动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抑制精子的运动并且破坏精子的结构,影响受精顺利完成。
阴道炎会影响宝宝健康,备孕期间出现阴道炎要及时用药控制和治疗。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科学摄入所需营养。备孕妈妈们,若再遇上以上几种影响怀孕的阴道炎症,就快快出手治疗吧,不要在阴道炎这个“小阴沟”里翻了大船哦!
参考文献
[1]朱精华,王沛. 生殖道感染与不孕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02:201-204.
[2]葛高霞,张美娟,王敏,董宁,王琳,王书侠. 细菌性阴道病与不孕不育的关系[J]. 江苏医药,2010,24:2987-2988.
[3]魏成军,徐淼,于亮,常洪军,薛海滨. 细菌性阴道病与不孕的关系1320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2: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