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区别在于房角开放程度和眼压升高机制不同。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角是开放的,但房水外流通道的滤过网逐渐阻塞,导致房水排出缓慢,眼压逐渐升高。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角狭窄或关闭,导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急剧升高。
在病因方面,开角型青光眼通常与遗传因素、种族和年龄相关,高眼压是其主要风险因素。闭角型青光眼则多见于亚洲人、老年人及高度远视患者,情绪波动、黑暗环境等可诱发急性发作。发病机制上,开角型青光眼是由于小梁网功能障碍,房水外流阻力增加。闭角型青光眼则是由于瞳孔阻滞或虹膜肥厚导致房角关闭。症状表现上,开角型青光眼早期通常无症状,逐渐出现视野缺损。闭角型青光眼可表现为剧烈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结膜充血,并伴有高眼压。诊断方法包括眼压测量、房角镜检查、视野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治疗上,开角型青光眼通常采用药物治疗降低眼压,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必要时进行激光小梁成形术或滤过性手术。闭角型青光眼需紧急降低眼压,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药物,并进行激光虹膜周切术或虹膜根切术以解除瞳孔阻滞,预防复发。在预后及并发症方面,两种类型均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包括有青光眼家族史、高眼压、年龄超过40岁、种族易感性、高度近视或远视、糖尿病患者等。
在日常生活中,青光眼患者应注意定期监测眼压,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宜清淡,避免过量饮水,一次性饮水不宜超过300毫升。避免在暗室停留过久,不要长时间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每隔40分钟应休息5至10分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和搬运重物,防止眼压升高。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