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记忆力、思考能力、行为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退。
老年痴呆,医学上称为痴呆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大脑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语言、视空间能力、认知功能以及情感和人格的全面衰退,严重者甚至无法进行日常生活自理。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60%-80%。其主要特征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导致神经元损伤和死亡。患者早期常表现为轻度认知障碍,如近事遗忘、命名困难等,逐渐进展为中度认知障碍,出现远事遗忘、空间定向障碍、行为异常等,最终发展为重度认知障碍,丧失语言能力、大小便失禁,完全依赖他人照护。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还包括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多种类型。老年痴呆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大脑神经细胞退化、脑血管病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年龄是最大的风险因素,65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且年龄每增加5岁,患病风险几乎翻倍。家族史、头部外伤、教育程度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目前,老年痴呆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采集、神经心理学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等认知测试)以及脑部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尽管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老年痴呆,但通过药物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认知训练、康复治疗、行为干预等措施,可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规律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被认为是预防老年痴呆的有效策略。老年痴呆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患者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家庭成员长期照护,对照护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老年痴呆的病理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新型治疗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攻克老年痴呆带来了希望。
为了预防老年痴呆,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坚持规律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戒烟限酒;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疾病;保持充足的睡眠;积极用脑,多参与阅读、学习、社交等活动;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的风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头部外伤,家庭成员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