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或其他原因,导致母亲体内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并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贫血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新生儿溶血主要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红细胞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也可能导致溶血发生。当母亲的血型与胎儿不同时,母亲的身体可能会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或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导致红细胞被破坏,从而引发溶血。新生儿溶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核黄疸,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诊断新生儿溶血的方法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胆红素水平检测、血红蛋白水平检测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等。一旦确诊,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轻者可通过光疗、药物治疗来降低胆红素水平,重者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以迅速降低抗体和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预防方面,对于有血型不合风险的孕妇,应在孕期进行抗体筛查和监测,必要时进行宫内治疗。新生儿溶血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孕期按时产检,特别是对于血型不合的孕妇,应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其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和吃奶情况,若出现黄疸加重、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力差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也是保护新生儿健康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