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是指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
新生儿贫血的定义是根据出生后日龄和胎龄来确定的,常见类型包括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病理性贫血又包括营养不良性贫血、感染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等;新生儿贫血的症状表现多样,轻度贫血可无症状,中重度贫血可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心悸、气短、乏力、烦躁不安、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严重贫血甚至可导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新生儿贫血的原因复杂,生理性贫血主要与出生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暂时性造血功能减低有关,病理性贫血则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孕期母亲营养不良、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出血、血红蛋白病、某些遗传代谢病等;新生儿贫血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完整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分析、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骨髓穿刺等,必要时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贫血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原因,轻度生理性贫血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对于中重度贫血,如营养不良性贫血可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溶血性贫血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出血性贫血需要积极止血并补充血容量,严重贫血可输注红细胞悬液;新生儿贫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孕期保健,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预防和治疗孕期并发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胎儿宫内感染、溶血病等,出生后合理喂养,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侵入性操作。
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发现孩子皮肤黏膜苍白、精神萎靡、吃奶减少或困难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同时,保证母亲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均衡,尤其是铁、叶酸、维生素B12的摄入,鼓励母乳喂养,并按时添加辅食,保证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也是预防新生儿贫血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