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理性因素、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因素等。
生理性贫血是常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下降,骨髓造血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加之生理性溶血等因素,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逐渐下降。营养不良性贫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缺铁、叶酸或维生素B12,这些营养素是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原料,缺乏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或合成减少,也是新生儿贫血的原因之一。溶血性疾病,如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会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从而引发贫血。出血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肺出血等,会导致血液丢失,也是新生儿贫血的原因之一。感染性疾病,如重症感染,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红细胞的寿命和功能。其他因素如早产、多胎妊娠、胎盘功能不全等,也会增加新生儿贫血的风险。早产儿由于骨髓造血功能更不成熟,更容易发生贫血;多胎妊娠时,胎儿之间可能存在血液分流,导致单个胎儿血容量减少;胎盘功能不全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影响红细胞生成。
预防新生儿贫血需要从孕期开始,孕妇应注意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引起贫血的疾病。新生儿出生后,应提倡母乳喂养,并按时添加辅食,保证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或高危妊娠的孕妇,更应加强孕期监护,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以早期发现和治疗新生儿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