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影响新生儿全身多个器官系统。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疾病。根据发病时间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早发型败血症通常在出生后7天内发生,多由母亲垂直传播或产时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晚发型败血症多在出生后7天以上发病,主要通过医疗操作、医护人员手部或环境污染等途径获得,常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不典型,早期表现可能为精神萎靡、嗜睡、喂养困难、哭声低弱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皮肤黄疸、休克等症状。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一旦发生败血症,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面,一旦怀疑败血症,应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待血培养结果明确后,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还需要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呼吸支持等。预防方面,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孕母感染性疾病,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脐部清洁干燥,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家长应注意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勤洗手,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母乳喂养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免疫力,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如精神萎靡、不吃奶、哭声异常等,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