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病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等部位黄染。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溶血性黄疸)、胆红素排泄障碍(如母乳性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胆红素代谢酶缺陷等。临床上,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高低和是否存在核黄疸的风险,将高胆红素血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4天消退,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则表现为黄疸出现过早、进展过快、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诊断主要依靠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合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进行综合判断。治疗原则是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等)、换血疗法等,旨在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大多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后良好,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但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特别是存在核黄疸风险者,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对有溶血病史的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和咨询,出生后密切监测新生儿黄疸情况,及时识别和处理病理性黄疸。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特别是面部、躯干和四肢的皮肤以及眼白部分,如发现黄疸加重或出现嗜睡、吸吮力差、尖叫、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促进胎便排出,有助于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复查,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