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其发展过程缓慢,病情逐渐加重,主要特征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无法满足身体组织代谢的需要。
心衰的定义是指心脏在血液循环中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充分输送到全身组织。慢性心衰则是指这种心功能不全的状态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通常持续时间超过数月至数年。慢性心衰的病因多样,包括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糖尿病、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心肌细胞的丧失和功能受损等复杂过程。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液体潴留(如肺水肿、外周水肿)等,还可能出现心悸、咳嗽、体重增加等症状。诊断慢性心衰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B型利钠肽)、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等综合评估。治疗方面,包括药物治疗(如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等)和非药物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移植等)。慢性心衰的预后较差,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常伴有反复住院、活动受限、心理压力增加等问题。
慢性心衰患者需要长期管理,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监测体重,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活动耐量。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预防和治疗其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控制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