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第二大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障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VCI作为认知障碍的重要类型,其诊治进展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因此,积极控制血管危险因素、了解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分型、重视和推广VCI标准化临床诊疗规范,对于降低我国VCI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版的《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指导,本文将根据指南,全面总结VCI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流行病学: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认知功能障碍,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不等。据《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24版)》指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6.0%,其中血管性痴呆(VaD)占1.6%,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常见痴呆类型。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为20.8%,其中与脑血管病及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MCI占8.7%,占MCI总数的42%。我国脑卒中负担沉重,2020年脑卒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2.6%和每10万人中有505.2例,约1/3的患者会发展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此外,老年人群中常同时存在血管性损伤和AD病理,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对认知老化过程产生叠加效应。
VCI是60岁以上人群认知障碍的第二大原因,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病因与临床分型:VCI的病因复杂,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险因素。根据多样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VCI可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SIVCI)、多发梗死性认知障碍(MICI)和混合型认知障碍(MixCI)等亚型。
诊断标准与流程:VCI的诊断需综合考虑认知症状、血管性脑损伤证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诊断流程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全面的认知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头颅MRI是诊断VCI的“金标准”,特别是对于识别脑血管性损伤。
新版指南在临床分型、诊断流程、神经心理学评估标准、影像学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和修订。通过系统文献检索和专家共识,形成了8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管理的指导。
药物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是VCI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中喜恩卡(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片)作为代表性药物,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提高大脑乙酰胆碱水平,改善认知功能。在治疗VCI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卡巴拉汀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的降解,提高其在神经突触间隙中的浓度。
神经保护:抗氧化应激,减少神经炎症,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害。
促进神经再生: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产生,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临床研究表明,卡巴拉汀能显著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多项研究表明,卡巴拉汀对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指南建议在使用卡巴拉汀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
NMDA受体拮抗剂
美金刚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对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有改善作用,但其治疗效果尚需更多临床验证。
辅助用药:包括改善微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如丁苯酞软胶囊、尼莫地平、银杏叶提取物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除了药物治疗,新版指南还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认知训练、康复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以及对患者进行多维度评估和个性化治疗计划的制定。
VCI的预防:关键在于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降压、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等。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情绪状态也对预防VCI具有积极作用。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患者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24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喜恩卡(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片)等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应用,为V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VCI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24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4,1-14.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0501-01024.
[2]吴扬,王璐,陈新贵,等.经颅磁刺激治疗常见脑疾病社会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46(03):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