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祝彩霞,刘培培,王冬昱,等.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早产原因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4):269-273.DOI: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6.04.008
作者:祝彩霞 刘培培 王冬昱 刘斌 王子莲
通信作者:王子莲,Email:wangzilian2005@aliyun.com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早产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活产分娩的363例双胎妊娠孕妇中,290例发生早产者纳入分析,其中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ichorionicdiamniotic,DCDA)双胎219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diamniotic,MCDA)双胎71例。回顾病历资料,按早产孕周分为28~31+6、32~33+6和34~36周+6组。比较不同孕周早产和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临床特点、早产原因,并分析其危险因素。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双胎妊娠早产率为79.9%(290/363)。DCDA双胎的早产率为76.3%(219/287),低于MCDA双胎[93.4%(71/76)](χ2=10.955,P=0.001)。DCDA双胎早产原因前3位分别是大于等于36孕周(33.8%,74/219)、早产临产(30.6%,67/219)和未足月胎膜早破(8.7%,19/219)。
MCDA双胎早产原因前3位是早产临产(31.0%,22/71)、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21.1%,15/71)和大于等于36孕周(19.7%,14/7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绒毛膜性、子痫前期、未足月胎膜早破和早产临产)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双胎妊娠28~31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未足月胎膜早破(OR=2.390,95%CI:1.006~5.872,P=0.043)。
双胎妊娠32~33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绒毛膜性为MCDA(OR=2.758,95%CI:1.243~6.118,P=0.013)、子痫前期(OR=12.176,95%CI:4.685~31.642,P=0.000)、未足月胎膜早破(OR=5.348,95%CI:2.151~13.294,P=0.000)和早产临产(OR=3.274,95%CI:1.453~7.375,P=0.004)。双胎妊娠34~36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绒毛膜性为MCDA(OR=3.666,95%CI:1.364~9.585,P=0.010)和子痫前期(OR=8.086,95%CI:1.044~62.617,P=0.045)。
结论
MCDA双胎早产率高于DCDA双胎,且二者早产的原因不尽相同。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早产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妊娠,双胎;早产;危险因素
双胎妊娠根据绒毛膜性可分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ichorionicdiamniotic,DCDA)双胎、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diamniotic,MCDA)双胎和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monomniotic,MCMA)双胎,其中以DCDA和MCDA双胎妊娠较为常见。双胎妊娠易引起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等并发症[1]。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双胎妊娠发生率逐年升高,双胎早产发生率也逐渐升高[2]。现分析双胎妊娠早产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双胎妊娠延长孕周和预防早产提供临床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共466例,其中活产产妇363例。
1.纳入标准:双胎妊娠且孕28~36周+6活产分娩。
2.排除标准:合并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transfusionsyndrome,TTTS)、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综合征、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一胎胎死宫内或分娩单活胎者。
符合标准的290例双胎妊娠孕妇纳入分析,其中DCDA双胎219例,MCDA双胎71例,无MCMA。
二、研究方法
1.收集病历资料:查阅病历,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孕前体重指数、受孕方式、初产状态、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瘢痕子宫、未足月胎膜早破、前置胎盘(placentaprevia)、高龄初产及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electiveintrauterinegrowthrestriction,sIUGR)等的发生情况。
2.孕周及双胎绒毛膜性的确定:根据末次月经或辅助生殖的胚胎移植时间推算,经早孕期超声确定孕周。双胎的绒毛膜性通过早孕期超声检查初步确定,产后胎盘病理检查确诊。
3.分组:根据分娩时的孕周将290例早产双胎[3]分为28~31周+6组、32~33周+6组和34~36周+6组。
4.分析内容:分析双胎妊娠早产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双胎早产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早产率及早产原因构成
双胎妊娠早产率为79.9%(290/363)。DCDA双胎的早产率为76.3%(219/287),低于MCDA双胎[93.4%(71/76)](χ2=10.955,P=0.001)。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早产分娩孕周分布见图1。
DCDA双胎早产原因前3位分别是大于等于36孕周、早产临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MCDA双胎早产原因前3位是早产临产、sIUGR和大于等于6孕周。见表1。
二、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早产的影响因素
1.单因素分析:分娩孕周28~31+6、32~33+6和34~36周+6组孕妇分别为(29.8±4.4)、(30.3±4.2)和(31.1±4.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58,P=0.143),但绒毛膜性、分娩方式,以及子痫前期、早产临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见表2。
2.多因素分析:将表2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绒毛膜性、子痫前期、未足月胎膜早破和早产临产)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双胎妊娠28~31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未足月胎膜早破(OR=2.390,95%CI:1.006~5.872,P=0.043),绒毛膜性和早产临产不是危险因素(OR=1.628,95%CI:0.696~3.805,P=0.261;OR=2.102,95%CI:0.936~4.720,P=0.072)。
双胎妊娠32~33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绒毛膜性为MCDA(OR=2.758,95%CI:1.243~6.118,P=0.013)、子痫前期(OR=12.176,95%CI:4.685~31.642,P=0.000)、未足月胎膜早破(OR=5.348,95%CI:2.151~13.294,P=0.000)和早产临产(OR=3.274,95%CI:1.453~7.375,P=0.004)。
双胎妊娠34~36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是绒毛膜性为MCDA(OR=3.666,95%CI:1.364~9.585,P=0.010)和子痫前期(OR=8.086,95%CI:1.044~62.617,P=0.045),未足月胎膜早破和早产临产不是危险因素(OR=1.722,95%CI:0.530~5.588,P=0.366;OR=+∞,95%CI:0~+∞,P=0.997)。
讨 论
一、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早产的特点
每年大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而双胎妊娠是早产的高危因素[4]。本研究发现,MCDA双胎早产发生率高于DCDA双胎,且32~33周+6早产的双胎妊娠中绒毛膜性为MCDA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可能与MCDA特有的结构和孕妇血容量在32~34周达到极致相关。MCDA双胎通过胎盘间的动-静脉吻合支形成血液单向分流,导致胎儿sIUGR或TTTS。有研究认为,双胎在30~32孕周前发育与单胎妊娠基本同步,孕32周后双胎发育一般滞后于单胎妊娠[5],从而易于导致在32~33周+6发生早产。这也提示,对于MCDA双胎的早产预防重点在32~34孕周。
大于等于3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临产、sIUGR、瘢痕子宫、子痫前期等是双胎妊娠终止妊娠的主要原因[6]。DCDA和MCDA双胎早产的原因构成比有差异,大于等于36孕周往往是DCDA双胎考虑终止妊娠的一个重要因素[7],但妊娠满36孕周是否可以作为DCDA双胎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机仍有争议。对于MCDA双胎,由于特殊的胎盘胎膜性质和特有的并发症,大部分MCDA双胎难以延长孕周至36周,因而大于等于36孕周在MCDA双胎早产原因中的构成比与其他因素接近,MCDA双胎终止妊娠的原因主要是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8]。临床上,一旦早产临产,宫口进行性扩张是不可逆的过程,不具有保胎延长孕周的指征,因而在DCDA双胎和MCDA双胎中,临产是主要的早产原因[9]。
本研究中,DCDA双胎早产原因中未足月胎膜早破占第3位,考虑与双胎胎位异常、并发脐带脱垂、宫内感染风险增加有关。晚孕期出现胎膜早破,一般予以终止妊娠处理。但在MCDA双胎中,sIUGR是早产的一个重要原因[10]。sIUGR在MCDA双胎中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高于DCDA,因而从胎儿预后方面考虑,sIUGRⅢ/Ⅳ期的MCDA双胎,应终止妊娠。双胎妊娠是剖宫产的相对指征,本研究发现,孕28~31周+6早产的双胎经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32周后早产的双胎。胎龄小于32周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低、各径线较小,经阴道分娩难度相对较低,因而经阴道分娩成功率较高。
二、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早产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影响双胎妊娠不同孕周早产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绒毛膜性、未足月胎膜早破、子痫前期和早产临产,而高龄初产、瘢痕子宫、妊娠期糖尿病和sIUGR不增加双胎早产风险。
本研究发现,未足月胎膜早破是双胎妊娠28~31周+6和32~33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但不是34~36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对163例双胎妊娠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双胎分娩孕周相关[早产孕周小于32周、32~35周+6和大于等于36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别占28.8%(15/52)、23.6%(17/72)和5.1%(2/39);P=0.016][11]。孕28~33周+6的双胎妊娠如果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且无继续妊娠禁忌,应保胎,尽量延长孕周至34周,保胎过程中可予以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和抗生素预防母体感染[12]。
一项对10000例双胎妊娠的回顾性分析发现,MCDA小于34孕周的早产率为24%,而DCDA双胎为16%[13]。本研究也发现,绒毛膜性为MCDA是双胎妊娠32~33周+6、34~36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双胎妊娠28~31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本研究的双胎中未纳入合并TTTS的病例有关。TTTS是单绒毛膜双胎特有的并发症。有研究认为,当排除TTTS病例后,DCDA和MCDA双胎在32孕周前发生早产的危险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目前普遍认为,无严重并发症的MCDA双胎终止妊娠时机宜选择36孕周[11],而本研究发现MCDA双胎于32~36周+6发生早产的危险性增加,因而如何有效降低由于绒毛膜性为MCDA而导致的早产亟待解决。
本研究发现,子痫前期是双胎妊娠32~33周+6和34~36周+6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但不是28~31周+6早产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28~31周+6早产双胎妊娠中无子痫前期病例有关。
早产临产在双胎妊娠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本研究发现,早产临产仅是双胎妊娠32~33周+6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认为,在孕20~24周行宫颈管长度测量有助于预测双胎妊娠在28~31周+6和32~33周+6早产临产的发生[15]。
本研究表明,目前双胎妊娠的早产率仍然很高,对于存在早产相关危险因素的孕妇需要严密监护,以期延长孕周、预防早产。早产的原因尚不明确,且大部分研究只是关注了单胎妊娠早产的发生。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逐渐成熟,双胎妊娠发生率逐年递增,如何延长双胎妊娠的孕周以尽量避免早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刘培培 王冬昱 刘斌 王子莲
来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