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医院 其他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30年,经过9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建筑面积39.19万平方米,由长春路院区、联合路院区、金普院区、泉涌院区、张前路医院五个疗区组成。现编制床位3700张,是辽宁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百姓最信赖的三级甲等医疗研究型大学附属医院之一。医院下设教研室29个,三级学科41个,医疗科室82个,医技科室13个,行管科室25个,建有25个教学基地,承担8个层次、18个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中西医结合和临床医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跃升进入全国前30%,中西医结合学科全国学科排名第四,位居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中西医结合临床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辽宁省中西医结合疑难危重病重点实验室;拥有辽宁省肝胆胰肿瘤分子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心律失常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 临床护理学、心血管内科、肾内科、重症医学科、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外科、骨科为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时拥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3个,市级重点学科22个。大连市快速提升医疗软实力,医院以绝对优势获批脑血管、心血管诊疗中心、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重症医学中心4个中心17个基地。在国内率先整合急诊、门诊、住院于一体,按国际化标准打造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已全新开诊。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被国家科技部授为“国家级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科技合作基地”,使医院成为该领域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院;首次获批2016年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并入选首批30家国家级干细胞临床试验备案机构,为东北唯一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支持6个项目之一,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开展小儿脑瘫干细胞治疗研究单位。医院以“急症患者、疑难病患、高新技术、危重病患”为医疗服务定位。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获评国家区域专科诊疗中心, 2019年,心血管学科签约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至此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我院。2015年,中国胸痛中心落户我院,使我院成为辽宁省首家省直医院的国家级胸痛中心;辽宁省中西医结合疑难危重病重点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辽宁省首个再生医学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唯一的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我院。神经病学已成为辽宁省高等院校一流特色学科。心律失常团队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辽宁省神经疾病转化医学中心、辽宁省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中心、辽宁省肾脏疾病转化医学中心成功申报获批。拥有8个省级医疗中心,分别为辽宁省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中心、辽宁省急症医学中心、辽宁省心律失常治疗中心、辽宁省骨关节疾病治疗中心、辽宁省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治疗中心、辽宁省心身疾病治疗中心、辽宁省远程会诊区域医疗中心、辽宁省急症护理培训中心。2014年,首次获批四个重大项目——国家卫生计生委重大行业公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及辽宁省省直医院重大疾病临床诊疗能力重点建设项目相继落户。医院拥有职工4000余人,有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38.7%的医生具有博士学位,医院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医学专家,其中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名;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委1名;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1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2名;博士生导师46名;300余人有国外研修经历;1643人次在相关学术团体任职,其中646人次在国家级学术团体任职,648人次在省级学术团体任职,21人担任中华牌杂志编委。770人次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任职,其中国家级244人次,省级290人次,任国家级副主任委员10人次(含学组),省级主任委员5人次,省级副主任委员42人次。高端人才数量位居东北地区大学附属医院前列。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958年,1969年随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1987年回迁复建,1991年独立办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由星海院区、钻石湾院区、蓝湾院区组成。年门急诊量215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数13.3万余人次,年手术例数10万余例。编制床位3000张,人员定编4514人,为辽南地区最大的医院,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护理、教学和科研队伍,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和拥有博士学位以及国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构成了医院的人才主体。高级以上职称者近620余人,医生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总数的90%。享受各级政府津贴35人。拥有33 个博士、硕士点,260名博士、硕士生导师。医院大力开展学科建设,拥有109个亚专科,八大医疗平台,九大学科群,形成了学科优势和技术特色。以肿瘤疾病综合治疗、肝脏移植、骨髓移植、微创治疗、急危重症诊疗、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为代表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医院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医皮肤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为肿瘤科。辽宁省重点学科6个,分别是:内科学(呼吸系统)、外科学(骨外)、内科学(心血管病)、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普外)、中西医结合。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27个,分别是心血管内科、肾病学、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儿科、康复医学科、护理、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急诊医学科、胸外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肿瘤放疗科、肝胆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麻醉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超声诊断科、皮肤科、口腔修复科、传染科。辽宁省诊疗中心5个,分别是辽宁省医疗会诊中心、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辽宁省终末期肝病治疗中心、辽宁省糖尿病足治疗中心、辽宁省癫痫疾病治疗中心。大连市重点学科20个,分别为内分泌科、肿瘤内科、肾脏内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皮肤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普通外科、肿瘤放疗科、血液内科 、 呼吸内科 、风湿免疫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儿科、 康复医学科、护理、急诊医学科。2012年,医院获得大连市快速提升医疗软实力建设项目1个中心、7个基地,分别是:大连肿瘤诊疗中心、大连肿瘤内科诊疗基地、大连肝胆胰肿瘤诊疗基地、大连冠心病诊疗基地、大连糖尿病诊疗基地、大连缺血性脑卒中诊疗基地、大连脑血管病康复基地、大连癫痫病诊疗基地。医院承担了7个层次、22个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建立了18个教学基地,28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院代表大学获得第四届、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近五年,医院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立项4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4项,包括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获奖37项,获得国家级专利16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SCI论文740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共175部;有12个专业获得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药物试验资格。医院重视学术交流,先后同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瑞典、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医院建立友好关系。与德国奥尔登堡医院合作,建立中德肿瘤中心;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研究院建立中美神经医学中心;与韩国知名口腔医疗机构建立中韩国际口腔基地;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中加皮肤医学中心;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合作成立中美淋巴水肿治疗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成立中美眼整形眼眶病中心;与韩国翰林大学共建中韩足踝医学中心。医院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起一个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支撑,纵向贯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横向覆盖疑难重症诊疗、急诊急救、居民健康管理的多维度三级联动医联体模式的辽南地区首个医疗联盟,目前辐射二级医院18家,基层医疗机构240余家。人与技术优势互补,交相辉映,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这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医院超前谋划,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信息化建设。医院早在2007年被原卫生部授予“全国首批20家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称号。医院实现了HIS、LIS、PACS和PASS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并陆续建设了以“远程门(会)诊、心电诊断、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为核心技术支撑的辽宁省医疗会诊中心,利用支付宝e-门诊、支付宝扫码付,微信预约挂号缴费平台、大医星海APP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报告查询一体化服务,医院荣膺全国“改善服务创新医院”称号,支付宝服务窗荣获“年度最具区域影响力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医院。医院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医院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初,医院首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城市大医院改革之先河,医院的改革经验被推向了全国,成为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对我国的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20余年来,“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一直被政府倡导和全国医院践行着,在我院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医院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今的中国医大一院以人才实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东北地区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在国内外卫生界享有很高的声誉。2020年发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17名,连续11年位居东北首位。医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2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在复旦版《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医院有20个专科榜上有名,6个专科进入全国前10名,检验科连续六年全国第一。医院医教研队伍共有职工3542人,其中正高职244人、副高职263人;博士生导师172 人、硕士生导师254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4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共有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9人、副主任委员6人。医院现有编制床位2249张,全年门急诊量约340万人次,出院约16万人次,手术服务量约9.2万例,平均住院日7.98天,病人满意度97%。医院将“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作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微创手术、日间手术,2018年医院开展微创手术375种,服务患者18000余人次;2018年医院开展日间手术1.1万余例,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54.47%;2017年我院正式引进第三代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目前医院正在打造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系统和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基础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平台,2018年已服务患者400余人次。医院积极践行国家医改赋予大医院的功能定位,将诊治疑难重症作为医院的中心任务;2017年医院获批国家“重症医学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2018年医院共收治重症患者6.3万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8%。医院积极开展疑难病症多学科诊疗(MDT),让病人真正享受到高水平的一站式、个性化医疗服务,2018年开展门诊MDT 760余次,病房MDT及手术MDT 800余例;同年医院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医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圆满完成了清原洪涝灾害医疗救援、四川雅安地震医疗救援备战、“十二运”医疗保障等紧急公共卫生任务。医院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工作。2018年,医院检验科成功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学检验中心,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检验中心,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8年全年医院共获各级科研课题200余项,获批国拨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医院对大学科研经费贡献度达70%。目前,医院共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三级)3个,辽宁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9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医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1项,吴阶平医学奖1项,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荣誉状1项。每年发表SCIE论文约500篇,重要临床队列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近10年间,全院共获得各级各类课题1600余项,总经费逾7亿元。我院浑南院区于2016年复工建设,旨在顺应浑南发展建设需求、在沈阳打造全国区域医疗中心、提高东北地区疑难重症诊治水平、拉动辽沈健康产业发展。浑南院区工程占地2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600张,I期建设肿瘤精准治疗中心、干细胞移植中心、再生医学中心、机器人手术中心、心血管中心、内外科门急诊及病房、转化医学中心等。浑南院区于2018年10月29日开诊试运行,其中现代化手术室于今年7月10日投入使用。几个月以来,医院各项工作运行情况良好。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医大14期学员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医大一院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座右铭。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暨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省属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恪守“仁爱、诚信、创新、和谐”的院训精神,践行“大医精诚,患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追求至善至美,在信誉上追求诚信可靠。医院始建于1932年,原名“沈阳铁路分局苏家屯医院”。2009年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获评“辽宁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是省、市、铁路医保、省直干保、商业保险及市工伤等各类医疗保险全覆盖定点医院。医院医疗制度体系健全,设有脾胃肿瘤科、心病科、急诊科、呼吸科、脑病科、内分泌科、干诊老年病科、妇产科、骨伤科、外科、针灸科等19个临床科室,23个特色专家门诊和医技科室,编制床位410张。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一个:脾胃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两个:脾胃病科、心病科,省级重点专科7个: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脑病、中西医结合急诊、中西医结合肺病科、针灸科。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流派传承基地及工作室5个。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术,开展各种常见病、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拥有标准化层流手术室,开展颅、胸、腹、骨伤等常规及高难度手术。腹腔镜、关节镜、椎间盘镜、电切镜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微创手术。医院积极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独有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成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辽宁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开设名医堂,邀请多名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出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郑洪新教授、国家中医流派传承项目“华山正骨”传承人刘海起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和针灸临床工作40余年的名老中医付凌云教授、心脑血管疾病专家于法钧教授和儿科专家刘天吉教授等20余名中西医专家教授常年坐诊,运用古方经方,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熏蒸、灸法、刮痧、贴敷、耳穴压籽等五十余项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与好评。儿科开展的“伏九贴敷”疗法和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儿童反复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不良等疾病治疗效果显著。针灸康复科开展的督脉灸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适用于风湿骨痛、怕冷、腹泻、手足冰凉、宫寒痛经、免疫力低下等虚寒性的慢性疾病。脾胃肿瘤科擅长把古方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治疗许多难治的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直肠炎、各种晚期恶性肿瘤、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和腹痛的疾病。其所属的内窥镜中心成立近四十年,为数百万的患者行胃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和胃肠镜下止血、胃肠息肉切除、胃石碎石术、胃及食管异物取出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及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的内镜下治疗等镜下介入治疗技术。心病科充分运用中药汤剂、中药足浴、针灸、拔罐、艾灸、中药塌渍、红外线照射等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效果显著。干诊老年病科开展的中药贴敷治疗、中药足浴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中药塌渍治疗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对老年慢性疾病的康复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脑病科特开设中风、眩晕专科,采用耳石复位、专科方剂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眩晕、头痛、失眠、震颤、面瘫等疾病,疗效显著。妇产科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妇科炎症、肿瘤、月经病、不孕症、习惯性流产、产后病以及产后并发症等,开展常规剖宫产、良恶性肿瘤、无痛分娩及计划生育手术。骨伤科在继承“华山正骨”优良技法基础上,对新鲜闭合性四肢骨折,骨折合并关节脱位的患者,综合运用传统手法和雷火灸、中药塌渍、中药蜡疗等中医疗法进行整复治疗,使之损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疗效确切。急诊科建立了24小时救命救急绿色通道,实行急诊抢救室与ICU一体化管理,保证危重症患者急诊救治后,能第一时间转入ICU,保障危重症患者院内治疗的连续性、系统性。内分泌科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等设备,配合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及痛风,骨质疏松,内分泌高血压疗效更优。外科广泛运用腹腔镜微创治疗胆囊炎、阑尾炎、消化道穿孔、急腹症、肝脓(囊)肿、结肠造瘘等疾病。泌尿外科是苏家屯地区最早开展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膀胱肿瘤电切术及体外冲击波碎石的科室,配合中医、中药疗法增强了泌尿系疾病治疗的效果。肛肠科开展了消痔灵注射、铜离子电化学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及目前国内最先进的RPH(弹力线自动套扎术)等微创治疗技术,实现无痛或微痛治疗痔疮。配合中药内服,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结肠炎、便秘,中药熏洗和耳穴压籽对减轻术后水肿,疼痛及尿潴留等效果显著。疼痛科用中医外治、保守治疗及微创介入等特色技术为病人量身设计治疗方案,绿色、无痛、安全、显效。血液净化科目前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等多种治疗模式。

大连市友谊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

大连市友谊医院成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身是中苏医院,1982年被大连市政府正式定名为大连市友谊医院,1994年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集医疗、科研、教学、急救、保障、康复为一体,是大连市红十字医院。2011年正式命名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友谊医院。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沈阳市肿瘤医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兴顺街188号,始建于1955年,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沈阳市医保定点医院。

辽宁省人民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

辽宁省人民医院暨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辽宁省心血管病医院、辽宁省红十字医院,是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承担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学科研、预防保健、应急救援等任务,是全国首批现代化管理型医院试点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非直属临床学院,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医院与共和国同龄、创建于1949年,始称东北工人医院,其前身是东北军区第十一兵站医院,承担着黑山、塔山阻击战的医疗救护任务,为保障辽沈战役伤病员的医疗救治做了大量工作。1960年6月,医院改称“中国医学科学院辽宁分院南湖医院”,逐步开展了胸外科和骨外科的研究工作。1960年10月,医院改称“沈阳南湖医院”,承担东北局及其他13级以上干部的诊疗工作。1966年8月,医院改称“辽宁省人民医院”,全面面向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1969年3月,医院响应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人员和物资全部搬迁至铁岭,组建了“铁岭专区人民医院”。1979年3月,按照组织安排,回迁沈阳于现址筹建了“辽宁省人民医院”。 医院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9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999张。截至2023年2月底,在职职工219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42人,国家二级教授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1人;国际级医学委员会副主席1人,国家级学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53人,省级学会主任委员11人、副主任委员39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百层1人、省级百千万人才百层6人、千层8人、万层12人,辽宁名医4人,辽宁青年名医2人。 医院共设置临床科室66个,医技科室15个,职能科室28个,其中包含1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分别是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麻醉科、超声诊断科、临床护理、心理科、医学检验科、介入医学科、急诊医学科、产科;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是呼吸内科、骨科、肾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放射诊断科、肝胆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先后获得科研成果百余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拥有先进医疗设备,包括PET-CT、术中磁共振系统、MRI(3.0T)、双源CT、DSA、LA(直线加速器)、高压氧仓(三仓七门)等设备。 医院是两院院士定点医院、国家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辽宁)中心;辽宁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导组组长单位、辽宁省骨科疾病诊治中心、辽宁省关节外科与运动损伤诊疗中心、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辽宁省医用高压氧舱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等。 自建院以来,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在医疗援助的路上一直勇于担当。国际上援也门、沙特阿拉伯、冈比亚、朝鲜,省际上援新疆、西藏、青海,省内对口支援桓仁、建平、建昌、盘锦、凤城、宽甸、岫岩、辽中等县域医疗机构,并出色完成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害救援任务及抗击非典、甲流、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诊疗任务。特别是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疫情发生后,医院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始终扎实做好各阶段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坚持医院运行稳中求进。多次出色完成支援任务,三年里先后组建10余支医疗队、500余人次奔赴湖北(武汉、襄阳)、新疆、北京、西安、绥中、大连、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沈阳中心、锦州中心)和非洲冈比亚等抗疫前线,全力开展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同时,医院还累计派出3000余名核酸采集人员,支援沈阳市核酸采集工作。医疗队员在院领导的带领下,直面挑战,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交上了一份展现“省医担当”的优秀答卷。 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秉承“仁爱、奉献、专业、担当”的省医精神,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核心理念,以医院“十四五”规划五大发展战略建设为主线,以强学科、抓服务为突破,以建设一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为保障,聚焦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紧扣“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的基本点,各项事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医院先后荣获了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医院、辽宁省群众满意医疗机构、沈阳十佳医院、公立医院建设成就奖、人文医院文化建设典型等荣誉称号。 辽宁省人民医院历经70余载的传承与发展,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医

首页 < 1 2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