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专委会委员,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席,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专家。国自然评审专家。2017年10月牵头成立我国AD研究领域首个国家级的组织—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并担任该联盟总负责人。联盟以宣武医院为中心,汇聚了全国180多家不同层级的医疗科研单位,构建了我国AD临床前期研究协同网络,开启了我国AD临床研究新时代。韩璎教授注重人才培养,已指导多名研究生在AD国际顶级大会-AAIC大会上发言,多人获得AAIC的fellowship奖励,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20余人。此外,韩璎教授积极对全国各地的医生进行痴呆相关规范化诊疗培训,以帮助其开设记忆门诊。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会越来越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会逐渐增加,从而会引发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症等慢性病都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但是通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能够使脑卒中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吸烟和饮酒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些脑卒中是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出现的,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很多都是在长期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之后导致脑出血。
脑卒中后走路不稳有以下几种可能:由于脑卒中而引起了肢体乏力或者肢体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走路不稳。这种情况的病变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内囊区等。有些患者的脑卒中发生部位主要位于小脑部分,从而会引发患者的平衡障碍或共济失调,这些情况也有可能会引起走路不稳的情况出现。由于脑卒中还有可能会引发患者的认知障碍,有些人在出现认知障碍之后,有可能会引发对空间定向能力的异常,行走时就有可能会出现不稳的情况。如果脑卒中引起患者有头晕症状也有可能会走路不稳。
慢性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常包括以下方面。需要加强生活方式控制,避免偏头痛发作的诱发性因素。首先需要减少兴奋性因素,如避免大量吸烟、饮酒、饮用咖啡、喝浓茶等,同时需要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精神因素诱发。其次需要保持环境卫生安静整洁,避免环境刺激诱发偏头痛发作。慢性偏头痛患者如近期病情平稳,不合并临床症状发作,可不服用药物,但需随身携带改善脑血管痉挛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偏头痛急性发作可及时服药。慢性偏头痛患者如变为急性发作,需根据头痛发作程度选择服用止痛药物种类,或到医疗机构进行头颅影像检查,以除外脑出血等症状相似的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的并发症常见以下方面。脑卒中患者容易合并躯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在此情况下,患者翻身运动等能力受限,容易因长时间压迫而导致低垂部位褥疮的可能。脑卒中患者容易合并言语吞咽功能障碍,同时因活动能力下降需长时间卧位,患者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以及误吸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一般需加强叩背排痰,必要时可进行鼻饲管喂食。脑卒中患者可见下肢运动能力减弱,从而导致下肢血循环缓慢,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一般需加强患者下肢按摩。
急性脑梗塞属于脑卒中的一种类型。急性脑梗塞属于一种缺血性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急,会引起脑循环障碍和脑组织缺血性损伤,属于脑卒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脑卒中主要是指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比如脑梗塞和脑出血等。急性脑梗塞会出现肢体偏瘫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血栓在脑部血管比较狭窄的部位造成堵塞,导致运动中枢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所致。由于脑卒中有不同的类型,所以需要通过头部影像学的方法来检查,明确具体脑卒中的类型,如果是脑梗塞,在脑CT上会产生脑组织的异常低密度影。
出血性脑卒中的分级包括以下几类:轻型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意识是清楚的,或者处于嗜睡、浅昏迷等状态,引起的偏瘫症状也比较轻,甚至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中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一般处于昏迷状态,肢体有完全性的偏瘫症状,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引起后遗症出现。重型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但处于深度昏迷,无法将患者唤醒,而且进行任何的刺激都没有反应,瞳孔散大,肢体完全瘫痪,甚至有可能会出现脑强直的症状,患者的生命体征通常并不平稳,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