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卵巢早衰、围绝经期、年龄相关性卵巢功能衰退、遗传性卵巢功能不全、医源性卵巢功能损害、自身免疫性卵巢疾病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卵巢损害等。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鉴别诊断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年龄是首要参考指标,通常36岁以上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开始明显下降,但年轻女性也可能出现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的情况。激素水平变化是重要依据,包括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升高,尤其是FSH升高更具诊断意义;雌二醇(E2)水平在卵泡早期可能升高或波动;抗穆勒氏管激素(AMH)和抑制素B(INHB)下降,尤其是AMH早期下降且敏感度高,是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超声检查可观察窦卵泡计数(AFC)减少,通常AFC≤5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不良;卵巢体积缩小,血流改变如卵巢基质血流减少等。症状表现方面,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稀发、经量减少或闭经,以及不孕、潮热盗汗等围绝经期症状。其他检查如克隆技术、卵巢活检等可辅助诊断,其中克隆技术通过体外培养未成熟卵母细胞评估其发育潜能,卵巢活检则可直接评估卵巢组织中的卵泡数量和质量。
女性应重视日常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卵巢功能评估,特别是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更有必要密切关注自身卵巢储备功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节食、熬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尽量减少环境毒素暴露,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维护卵巢健康,延缓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速度。对于已经出现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迹象的女性,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和必要的医学干预,以期改善生育预后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