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腺瘤与肝细胞癌在组织学起源、发病率、病因、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和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肝细胞腺瘤起源于肝细胞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与口服避孕药有关;而肝细胞癌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病因包括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病理学上,肝细胞腺瘤境界清晰,细胞分化良好,无异型性;肝细胞癌则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影像学上,肝细胞腺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快速消退;肝细胞癌则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消退不明显,可见假包膜征、肿瘤血管等特征。临床上,肝细胞腺瘤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或隐痛,查体可发现肝区肿块;肝细胞癌早期常无症状,中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等症状,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远处转移等。实验室检查方面,肝细胞腺瘤患者甲胎蛋白(AFP)通常正常,肝功能多正常;肝细胞癌患者AFP明显升高,肝功能可异常。治疗上,肝细胞腺瘤主要采用手术切除,预后良好;肝细胞癌根据分期可采用手术切除、局部消融、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预后较差,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为了预防肝脏疾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过度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病毒性肝炎,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甲胎蛋白和进行肝脏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肝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