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和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线索,老年人出现肝区疼痛、腹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这些症状虽然缺乏特异性,但若出现黄疸、腹水、肝大等典型表现,则更应重视。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超声检查是首选的筛查方法,能够初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增强CT扫描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MRI检查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对微小病灶的检出更为敏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则可以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介入治疗前评估。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也不可忽视,甲胎蛋白(AFP)测定是常用的检测方法,但需注意AFP并非特异性指标,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妊娠、活动性肝炎等,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肝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可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病理类型。结合年龄、病史、症状、体征及上述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临床诊断。同时,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血管侵犯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等进行分期诊断,这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至关重要。
老年人应注意定期体检,特别是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肝癌。对于有慢性肝病史的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有助于预防肝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