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一种症状。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定义是指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症状。其原因主要包括胎儿期处于高胆红素血症状态、出生后红细胞破坏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道胆红素排泄障碍等。症状轻者仅表现为皮肤黄染,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喂养困难、甚至抽搐等胆红素脑病的症状。类型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程度较轻,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4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则程度较重,出现时间较早或持续时间较长,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具体选择需根据黄疸的程度和原因来决定。预防方面,孕妇应定期产检,预防和治疗孕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促进胎便排出,必要时可给予益生菌或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预后方面,大多数生理性黄疸预后良好,病理性黄疸的预后则取决于病因和治疗的及时性。
家长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特别是面部、躯干和四肢的皮肤,如发现黄疸加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就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出生后应注意保暖,避免低血糖、酸中毒等情况发生,这些情况会加重黄疸;家长应了解黄疸的相关知识,不必过度焦虑,但也应重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