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病理机制。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功能障碍;而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病因上,出血性脑卒中多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因素相关,而缺血性脑卒中则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病理机制上,前者是血管破裂出血,后者是血管阻塞导致缺血。临床表现方面,出血性脑卒中常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肢体瘫痪、失语等局灶性症状;缺血性脑卒中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面瘫、视物模糊等。影像学检查方面,头颅CT对出血性脑卒中显示为高密度影,对缺血性脑卒中常在发病24小时后显示低密度影;MRI对两者都能清晰显示病灶,但对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诊断不如CT。治疗原则上,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等治疗,而缺血性脑卒中在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情况下可行溶栓治疗,同时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预后方面,出血性脑卒中病情往往更严重,死亡率较高;缺血性脑卒中若及时救治,预后相对较好,但都可能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方面,出血性脑卒中可出现脑疝、再出血等,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出现脑水肿、梗死灶出血转化等。
预防脑卒中要注意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戒除烟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应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体检,尤其是进行血管方面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规律服药,定期复查,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