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肝穿刺活检以及腹腔镜检查等。
在临床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是首选方法,常用的有超声、CT和MRI等。超声检查操作简便、价格实惠,能够初步评估肝脏情况,但对早期小肝癌的诊断率较低。CT扫描对肝脏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发现较小的病灶,特别是增强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血供情况。MRI检查则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以及评估肿瘤内部结构有重要意义。除了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也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其中甲胎蛋白(AFP)是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AFP在肝细胞癌患者中常常升高,但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因为一些良性肝病也可能导致AFP轻度升高。对于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可疑或难以确诊的患者,肝穿刺活检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通过肝穿刺获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病理类型。肝穿刺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肝脏表面情况,并在直视下进行活检,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有帮助。还可以进行其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如异常凝血酶原、α-L-岩藻糖苷酶等,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
预防肝癌的发生,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接种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降低肝癌风险。避免过度饮酒和摄入发霉变质的食物,减少对肝脏的损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病患者等,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AFP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