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种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的眼部疾病,由于眼内排水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眼压升高,损害视神经。
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种眼内排水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眼压升高性疾病,常始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病因多为胚胎时期眼房角组织发育不良,导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症状可能包括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角膜增大、眼球扩大等,婴幼儿期可表现为“黑蒙性”角膜、视力模糊,较大儿童或青少年期可能与后天性青光眼相似,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诊断主要依靠眼压测量、眼底检查、房角镜检查、视觉诱发电位等,基因检测也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可使用降眼压药物,但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如房角切开术、小梁切开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旨在建立新的房水排出通道或改善原有排出通道功能。与后天性青光眼相比,先天性青光眼发病年龄更小,病情进展更快,对视力的威胁更大,且常伴有眼部发育异常。遗传因素在先天性青光眼中起重要作用,部分类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差异,总体来说相对较低,但致盲率较高。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情况,早期发现并有效控制眼压,可最大程度保护视力,减少视神经损害。先天性青光眼无法完全预防,但孕期保健、避免接触致畸因素、遗传咨询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
先天性青光眼患者日常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期复查眼压和视力,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升高眼压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等,同时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外伤。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视力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