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尽管心输出量正常或高于正常水平,但由于外周血管扩张或动静脉分流等原因,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心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定义是指心输出量相对于患者自身需求不足,无法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状态。病因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严重血管扩张综合征如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败血症等。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涉及心输出量代偿性增加,以克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或动静脉分流导致的血液动力学异常,长期处于高容量、高动力循环状态,最终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室充盈受限、心脏储备功能减损。临床表现包括心率增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与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相似,但患者外周血管征常不明显。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等,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类型的心力衰竭。治疗方面,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如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纠正贫血、补充维生素B1等;同时,根据病情可使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等改善心功能。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心功能,遵医嘱调整药物,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应限制水钠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持均衡营养。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受凉感冒,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同时,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