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体外受精(c-IVF)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中被广泛应用的授精方式之一,其主要是针对女性因素、部分男性因素及不明原因不孕不育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新发布的《常规体外受精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旨在规范c-IVF的选择标准、精液优化处理及授精操作流程,本文对共识内容要点进行整理,为辅助生殖临床医生和胚胎实验室人员提供实用性参考。
注:《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六版)》(WHO手册第六版)提出的正常男性精液质量下限参考标准(第五百分位值):精子总量为39×106、精子浓度为16×106/mL、前向运动精子率为30%、正常形态精子率为4%,但该下限标准对ART治疗中是否可以选择c-IVF缺乏指导意义。因此,仍需制定一个可以选择c-IVF授精方式的精液质量下限标准。
1、精液优化处理参考方法
2、前向运动精子浓度的调节方法
吸取制备后的精子混悬液10μL,滴入Makler计数板,双人分别计数横竖各10个小方格后取平均值,计数所得前向运动精子个数×106/mL即为前向运动精子浓度。
注意:制备后的精子浓度越高,加精体积则越小,移液枪的定量偏差则越大,因此建议依据最后一次离心沉淀量进行0.1~1.0mL的稀释;或者先将制备后的精子混悬液调整至合适浓度,便可以按固定的体积进行加精。另外使用移液枪加精时,建议选用长枪头,避免移液枪杆接触到精子样本导致交叉污染。
3、短时受精观察的辅助判断方法
(1)常规辅助判断方法
短时受精的判断:除观察第二极体外,还可结合COCs形态(图1)、卵周间隙变化(部分受精卵卵周间隙会有所增加)、卵母细胞形态规则性(部分受精卵胞质轮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态)综合判断。
对于较难判断受精情况的卵母细胞:可适当延时观察时间,通过前后时间点极体形态和数量变化鉴别。
(2)纺锤体观测仪辅助判断方法
通过极体结合纺锤体观察(授精后5~6h),可以进一步提高卵母细胞受精情况判断的准确度。
具体判定方法:
①出现双极体或碎裂极体,未见纺锤体(图2A)或纺锤体位于胞膜并与极体形成交联(图2B),则为完成受精的卵母细胞,无需早补救;
②出现单极体或碎裂极体,纺锤体位于胞质内(图2C),则为未完成受精的卵母细胞,可行早补救;
③出现单极体却未见纺锤体(图2D)或纺锤体位于胞膜并与极体交联(图2E),为刚排出第一极体或质量较差的卵母细胞,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延迟行补救ICSI或不进行补救。
参考文献: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规体外受精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4,44(3):219-228.DOI:10.3760/cma.j.cn101441-20231225-00376.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