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腰椎穿刺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操作,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独特的窗口。通过获取脑脊液样本,医生可以检测神经系统疾病的生化标志物,帮助确诊疾病类型。此外,腰椎穿刺还有助于评估颅内压力,对于一些脑部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通过患者的腰椎区域进行的操作,以获取脑脊液样本。这一样本不仅可以用于多种检查,如细胞学、生化学和微生物学检测,还可以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和治疗的依据。此外,腰椎穿刺还可用于药物的注射,为治疗提供直接的途径。
在执行腰椎穿刺时,医生需要精湛的技术水平。首先,患者的体位选择和穿刺点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小儿患者的操作中,体位选择更需要慎重考虑。穿刺过程中,医生需进行压力测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同时小心翼翼地进行脑脊液的收集。
1、通常选择左侧卧位,但如果患者习惯或翻身不方便,也可以选择右侧卧位。对于小儿腰椎穿刺,年长儿采用与成人相同的体位,而婴幼儿需要由助手协助,将患儿左侧卧在床上,头部固定在右手臂下,同时固定腰臀部,以确保椎间隙尽量拉开,帮助小儿保持固定。对于小婴儿,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地西泮肌注或苯巴比妥肌注进行适当的镇静。
2、小儿穿刺点的选择与成年人相同,可以在局部病变的情况下下移一个腰椎棘突间隙进行穿刺。
3、在穿刺过程中,始终保持穿刺针与患者背部平面垂直,以防止穿刺针偏斜。沿着棘突方向缓慢刺入,当针尖遇到骨质时,应将针退至皮下,待角度纠正后再进行穿刺。
4、在检测压力时,要注意确保测压管与穿刺针之间连接紧密,以避免连接不紧导致测压不准确。测压时,患者应保持腿伸直、放松,以避免紧张影响压力测量的准确性。如果没有测压管,可以通过计数脑脊液滴数来进行测量。正常侧卧位时,滴数应为4050滴/min。腰穿包内通常有"L"形玻璃长管,也可连接脑压表进行测压,后者更为安全。正常成人初压为70-180mmH2O(侧卧位)。
5、压腹试验在腰椎穿刺时进行,助手用拳头压迫患者腹部,持续20秒。脑脊液在测压管中迅速上升,解除压迫后,脑脊液在测压管中迅速下降至原水平,说明腰穿针在穿刺处的蛛网膜下腔。如果压腹试验后脑脊液在测压管中液平面不上升或上升缓慢,表示腰穿针可能不在蛛网膜下腔。
6、脑膜反应一般在穿刺针刚刚穿破硬脑膜时发生,可能受到生理、心理、医源、疾病和局部麻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7、脑脊液的送检重点内容根据患者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癌性、结核性、化脓性感染、真菌性、脱髓鞘性等。
8、蛛网膜下腔内注射药物需要缓慢进行,边推边回抽,以脑脊液不断稀释药物浓度。常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性白血病、结核性脑膜炎等。
9、脑脊液置换术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后进行,有助于促进血液吸收、缓解头痛和减少脑血管痉挛。操作时应注意每次注射前后等待一定时间,避免脑脊液黄变。
1.腰椎穿刺后头痛
是最常见的腰穿并发症,常见于腰穿后24小时。其表现是患者卧位时无头痛坐位时头痛加剧。头痛部位多为前额、枕部,性质多跳痛,时间长短不一,常见1~3天,最长可持续1周。病因可能是脑脊液放出过多造成颅内压降低脑组织牵拉、移位所致。腰穿后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多饮水,尽量用细的腰穿针、避免多次穿刺、放脑脊液量不宜过多、腰穿针的针尖斜面与患者身体长轴平行有助于预防腰穿后头痛。若出现低颅压症状,予以多饮水、卧床休息、症状无改善者予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0~1500ml。
2.脑疝形成
腰穿中或腰穿后发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造成意识障碍、呼吸骤停甚至死亡多见于高颅压患者,及早发现则可以治疗。因此,须严格掌握腰椎穿刺指征。若颅内压高者必须腰椎穿刺才能明确诊断时,一定在穿刺前使用脱水剂,待颅内压低于300mmH20后再留取脑脊液。
3.神经根损伤
少见。腰穿中如果突然出现感觉异常(如下肢麻木或疼痛)应立即退出穿刺针改变穿刺针方向再次进针,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4.出血
见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凝血障碍的患者,多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腔静脉造成,出血量一般较少,不引起临床症状,故无须特殊处理,若出血量较多时,须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处理参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5.感染
少见,主要由于无菌观念不强导致,如出现则参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
6.脑膜反应
(1)停止操作,平卧,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2)开放静脉通道,予以心电监护,吸氧(采用常规湿化,氧流量调节为2~4L/min)。(3)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处理完后常规复查患者血压、脉搏。
总的来说,腰椎穿刺作为一项常见的医学操作,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对患者生理反应的敏感度提出了高要求。通过精准的操作和全面的患者关怀,腰椎穿刺可以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汤永红.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系列丛书,神经病学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李晓丹.内科临床穿刺操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