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CACA指南,我知你知

王建六 妇科·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4月15日-21日是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此次宣传周的主题是“CACA指南,我知你知”。为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普及肿瘤防治知识,推动“防-筛-诊-治-康”肿瘤全程管理体系建设,让肿瘤治疗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在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妇产医典联合中国抗癌协会(CACA)共同推出“狙击妇瘤,大咖同行”主题访谈活动,本期邀请到中国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子宫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对子宫内膜癌筛查诊疗相关问题进行解析。

妇产医典:目前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情况及诊疗现状是怎样的?

王建六教授:总的来说,中国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现况与国际上是保持一致的,即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

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经从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跃居为第一位,成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原因有两个:一是患病人数确实增多;二是因我国妇女“两癌”筛查暨普查普治政策的落实,使宫颈癌得以早诊、早治。

那么,子宫内膜癌这种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的现状造成目前我国怎样的诊疗现状呢?总结有以下三个特点。

(1)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更加“精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一是宫腔镜下精准取活检的诊断方法正在普遍应用,目前在很多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分段诊刮术;二是活检病理检查时,利用免疫组化、基因检测分析分子分特征,进行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诊断,进而更加精准的了解病情。

(2)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更加体现“个体化”比如,对早期没有完成生育的患者采取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对早期没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保留器官、保护功能的微创手术,对晚期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微创治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以上一个个的举措,体现了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治疗。

(3)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与分子特征的充分结合这是目前我国子宫内膜癌诊疗的鲜明特征,且目前与国际处于齐头并进的阶段。去年我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的沈丹华教授共同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述评《应重视和开展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今年我又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述评《子宫内膜癌诊疗已经进入分子时代》,总而言之,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子宫内膜癌认识的深入,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已经结合分子特征进入了分子诊疗时代。

以上就是对国内子宫内癌的发病情况以及诊疗现状的概括。

妇产医典: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王建六教授:我们都知道,宫颈癌拥有非常完善的筛查体系,且随着国家对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的重视以及“两癌”筛查的全国推行,宫颈癌得以早诊早治。而在子宫内膜癌筛查方面,虽然国内外学者都在进行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较为理想的筛查方案,也没有很好的开展筛查工作。

那么,为什么子宫内膜癌筛查工作没有像宫颈癌筛查一样开展和普及呢?这与子宫内膜的发病因素相关。

(1)雌孕激素失衡根据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女性体内雌孕激素的失衡有关,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刺激而缺乏孕激素拮抗,造成子宫内膜腺体过度增生或内膜增生过长,进而癌变。根据这一激素相关理论,临床上把排卵异常所致的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视作高危因素,并将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年轻女性列入需重点筛查、关注的高危人群。

(2)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也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这三个因素常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相关,临床上将其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所以,有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年轻女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和筛查的高危人群。

(3)子宫内癌的发病和妊娠直接相关妊娠是子宫内膜癌的保护因素,因此,不孕不育女性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

基于以上三大方面,日前国内的专家们对子宫内膜癌筛查进行讨论,梳理出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人群。同时,在全国妇产科同道的支持下,还将有计划的开展子宫内膜癌筛查试点工作。希望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能够真正对子宫内膜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也期望通过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案的实施,进一步延伸到如何预防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如,肥胖者指导减重,高血压者降压、糖尿病患者降糖、控制胰岛素抵抗等,如此一来,既能纠正代谢紊乱疾病,又能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这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瘤团队即将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妇产医典: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有哪些?对治疗、预后及筛查有什么影响?

王建六教授:关于子宫内膜的分子分型,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分型检测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是2013年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提出的4种分子分型。另外,2015年欧洲学者还提出了transPORTEC分型,也包括4种分子亚型。具体如下。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分子分型自2013年提出以后,在国际上逐渐得到业内的认可和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涉及的检测技术较复杂且条件要求较高,在全世界尤其是基层医院很难推广。因此,一些国外学者提出的利用免疫组化方法为主的子宫内膜癌分型方案也在逐渐推行使用。

不管目前国际上所推行的是哪一种方案,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内国内医疗机构在使用分子分型检测过程中,基本上共同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低拷贝数型(CNL)或无特定分子特征型(NSMP)占比比国外高,国外报道占比在40%左右,而国内各家医院报道的数据显示CNL型高达60%以上。这种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占比的偏差,也许体现了我国以汉族为主的子宫内膜癌人群的分子特征具有其特殊性,同时也提出挑战,即需要在临床应用分子分型检测的同时探索中国子宫内膜癌人群的分子特征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瘤团队自2008年就在从事这项工作并将继续深入探索。

如何利用分子特征精准指导临床诊疗也是需要未来继续研究的挑战和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瘤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如何用好TCGA分型指导临床,在用中发现问题,在用中解决问题。2023年FIGO子宫内膜癌新分期也鼓励所有的子宫内膜癌进行完整的分子分型用于预后风险分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跟上国际步伐。在病理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全部子宫内膜癌病例均要求进行分子分型,并根据分子分型和传统临床病理一起来制定诊疗方案。

只有这样紧跟国际的步伐,强制的大力度的推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去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去解决目前分子分型中存在的问题。

子宫内膜癌诊疗已经进入分子时代,我们在利用分子特征进行诊疗时,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子宫内膜癌的分子诊疗工作。

所以,在此呼吁国内的妇科肿瘤专家,高度重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开展子宫内膜的分子分型检测,应用好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在应用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然后我们一起携手来解决问题!

妇产医典:子宫内膜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哪些患者可以采取保育治疗?

王建六教授: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与其他恶性肿瘤基本一样,常用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治疗等。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有以下两个独特的特点。

(1)内分泌治疗前面已经提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刺激而缺乏孕激素拮抗相关。那么,应用一系列拮抗雌激素的内分泌治疗手段来治疗子宫内膜癌是独特的,也是需要国内外同仁去重视和关注的。

(2)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近十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瘤团队以及国内同道正在努力探索、研究的方向。

为什么要进行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探索?

①子宫内膜癌愈后相对比较好,病情进展相对比较慢,为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提供时机。

②已经基本梳理出子宫内膜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可以针对病因及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如应用孕激素拮抗治疗改善雌孕激素失衡问题、通过减肥降糖降压等解决代谢紊源综合征问题等,也就是说发病高危因素明确让我们可以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而预后好给了我们时间来探索研究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③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不单单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年轻患者直接首选手术,切除子宫和卵巢,将丧失生育能力和机会,直接影响了其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针对年轻、有生育需求患者,如果既能解决其肿瘤问题,又能解决其生育问题,对其家庭的和谐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瘤团队潜心研究十几年,并积累一定的经验,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内膜癌早期、没有高危因素、非特殊分子分型等具有保留生育功能适应证的患者,制定个体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每三个月一次疗效评估,如果病情进展,随时终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如果病情缓解,无缝衔接生殖中心,抓紧时间让患者尽快妊娠、生育。且怀孕后体内产生的天然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而言也是一个的保护因素。

根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瘤团队的工作经验,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完全缓解率达90%以上,且约50%左右的患者可以成功妊娠。

当然,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还面临诸多挑战,而我们也将继续不懈努力,探索前行!

王建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妇产疾病研究所所长,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女性盆底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变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健康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计委妇科内镜培训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教育部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全国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育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模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

·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专科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学科组组长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